春暖塞上勇争先——宁夏高质量发展开年观察

新华社新闻   2023-02-17 20:02:46

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  2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春暖塞上勇争先——宁夏高质量发展开年观察》的报道。

春天的塞上,收获了一份难中有为、困中有解、稳中有进的宁夏答卷——

去年宁夏全区经济增长4%,位居全国第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位居全国第三;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5%;政府服务网上可办率达93.2%,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四年居西北第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元复始万象新。从六盘山下到黄河两岸,720多万宁夏各族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全力书写不负春光、奋勇争先的新篇章。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硝河乡苏沟村的备耕土地(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冯开华摄

大力抓好重点项目

今年农历大年初一,位于宁夏石嘴山的宁夏晶体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建设工地上仍有900多人在安装设备。“为确保3月底生产调试,我们必须坚守岗位、加班加点。”该企业多晶硅项目总经理助理宋帅兵介绍,作为宁夏重点项目,该项目投产达效后,预计年可实现产值300亿元,解决约1万人就业。

石嘴山,曾因依煤而兴而“灰头土脸”,2007年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试点城市。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通知,石嘴山连续三年获“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明显城市”殊荣,彰显“新产业”不断“结硕果”的摸索成效。

宁夏干部群众常用“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来形容今年的工作状态。全力以赴抓项目强产业拼经济,春节“不打烊”,是今年以来宁夏多地新常态。

铲车来回穿梭运输安装设备、千余名建设者安装光伏支架和组件……春节期间,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国家能源集团宁东200万千瓦复合光伏基地项目工地上一派繁忙。

该项目是我国“西电东送”灵绍直流的重要绿色能源基地,计划于2023年全容量投产。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提供清洁电量37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15万吨。

作为服务国家能源保供大局的重要省区,宁夏正加速从煤炭、煤电向风光电、储能转变,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作用日益凸显,能源保障换挡升级。

据了解,全区重点建设项目实现“开门红”,项目整体推进时序较往年提前1个月以上。全区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1313个,总投资575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40亿元,其中,续建项目710个,年度计划投资1017亿元;新建项目603个,年度计划投资523亿元。

政策发力招商引资

2月13日,一场特殊的“颁奖”大会鼓舞人心。在宁夏全区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商务厅对完成2022年度招商引资目标任务的各市、先进县(区)、园区及企业进行奖励,奖励资金2416万元,以实际行动为引进培育发展新项目蓄积新动能。

2022年宁夏全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553个,实际到位资金1810亿元,超额完成全年指导性目标任务。TCL中环50GW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东方希望年产12.5万吨多晶硅配套14.5万吨工业硅生产、正泰3GW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纷纷落户宁夏,有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招商引资是大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日,宁夏银川新年招商“第一团”启程赴浙江、上海,进行为期一周的招商考察。招商考察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银川将持续擦亮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全国营商环境标杆示范城市的金字招牌,为企业在银川投资兴业做好要素和各项服务保障。

“宁夏在硬件设施、要素成本、优惠政策等方面不占优势,需要打造更高水平的服务环境才能聚人聚财。”自治区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商务部门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级招商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宁夏抢抓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机遇,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以沙漠、戈壁、荒地、山地等地貌特征为主的宁夏中卫市,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相继获批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中卫数据中心集群,成为全国首个“双节点”城市。

春节刚过,北京西谷云、上海网宿科技等一批国内云计算及大数据投资企业和服务商便来到宁夏商谈合作。

“继去年调通中卫到北京、深圳交换中心长传互联链路,并与深圳交换中心成功打造了首个‘东数西算’范例之后,计划今年一季度会同合作伙伴调通中卫—上海两地的互联网交换中心链路。”宁夏中卫市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宋吉飞说,随着中卫与北京、深圳、上海三地链路互通的实现,届时将有更多的东部互联网企业落户宁夏。

位于宁夏中卫市的西部云基地国家(中卫)数据中心机房(2022年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助企惠企广纳人才

“这次办理项目开工手续,48小时就拿到了‘五证’,现在这审批速度真是太快了,可以说实现‘拿地即开工’了。”宁夏中房集团新建项目前期负责人王亮近日办理审批业务时,48小时就拿到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五个所需证书,速度快得令他难以置信。

快捷便利的审批体验,得益于2022年宁夏银川市推出的“N+1”极速审批新模式。审批部门围绕项目开工探索规划、消防、施工等事项的“N+1”多证联发,以最大限度减材料、减流程、减时限,让项目开工“跑起来”。

据介绍,为有效解决企业在项目审批过程中犯愁的“怎么办、办什么、找谁办”等问题,银川市审批部门联合其他部门,实行项目全流程代办服务机制,将“坐等”审批转变为主动“靠前”服务,并实时更新办理进度,通过解决项目审批手续繁琐、申报材料多、审批周期长等问题,进一步为项目开工“抢时间”。

连日来,宁夏各地纷纷对今年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等进行部署。各地政府有的放矢,瞄准企业所需助企稳企兴企,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举措,让市场主体预期更稳、信心更足、活力更强。

银川市多部门近期联合推出“首店经济”服务制度,将为银川“首店”开启全流程“一站式”“绿色通道”服务,涉及“首店”开办事项优先办理,争取“首店”审核、开办3小时内完成。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只有厚植人才沃土,才能蓄积发展动能。

据了解,去年宁夏共选拔青年拔尖人才872名,有36人入选自治区领军人才,有10人被授予“塞上技能大师”,1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86人推选享受自治区、地级市政府特殊津贴。

近来,宁夏多地还制定出台多项政策,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保障。2021年7月,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杨宏杰以选调生的身份返回宁夏,到石嘴山大武口区星海镇枣香村挂职党支部书记助理。“有了良好的工作生活保障,面向未来,我们干劲十足,信心满怀。”他说。

集成农村改革 让土地不动产动起来

逛农资市场购种子、选农机、买化肥,是农民春耕备耕的“常规动作”。在宁夏平罗县,除了农资市场,越来越多农民、种植大户、合作社在备耕时,还要去逛一逛特殊的“集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流转耕地、产权抵押、土地入市,这个承担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农资大集”,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正月廿三“燎疳节”一过,对于宁夏农村而言,年就算过完了,家家户户开始忙活地里的事。走进平罗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不同业务窗口一字排开,前来咨询信息、打听行情、办理业务的人络绎不绝。

只跑了一趟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300万贷款就顺利到账,让福建籍“新农人”吴则坦的春耕备耕资金压力减小了不少。2020年在“闽宁协作”机制的号召下,吴则坦从东南沿海来到毛乌素沙地边缘的平罗县红崖子乡,流转了3000亩土地种土豆。

“今年计划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种植利润更高的山药。但山药投入大,我正愁从哪借钱备耕时,平罗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帮我解决了资金难题。”吴则坦说。根据平罗县出台的农业设施使用权抵押贷款政策,吴则坦为流转土地上投资建设的大棚、灌溉等设施办理了农业设施使用权证,以使用权证为抵押向银行贷款300万元。

平罗县是全国首个集成农村改革试点县,近年来累计集成了29项改革任务协调推进。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农村产权抵押贷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相继落地,让土地这个“不动产”充分“动”起来,赋予了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产权可“押”可“退”。在平罗,农村的土地、房屋、农机、温棚作为抵押物申请贷款已成为农业生产常态。截至目前当地累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2.67万笔17亿元。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平罗还试点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让农民拥有更加灵活的土地权益,进可“入城”,退可回村。

平罗县高庄乡幸福村村民安红波常年在外跑大车,父母孩子也都在县城稳定生活,农村老宅早已荒废。思量再三后,他来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领取了宅基地资格权证书,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将无人居住的老宅交给村集体收储复耕。“万一老了想回农村了,凭这个宅基地资格权证书就能重新获批一块宅基地,所以老房子就放心拆了交给村上复耕。”安红波说。

土地可“调”可“售”。在平罗县渠口乡宏潮村,5500亩耕地集中连片,整齐划一,流转企业备耕已毕,只待农时。“这片土地在交易中心挂牌流转时引来5家企业竞价,最终的成交价比挂牌价高出了近10%,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成片,便于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管理。”宏潮村村支书韩新明说。以前,这片耕地被发包到农户头上,家家户户的土地你中有我,犬牙交错,有人愿意流转,有人不愿意。平罗县探索“一块田”改革后,村集体在不改变原有家庭承包经营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互换调整,使零散的“巴掌田”变成连片成方的大田块,实现田块成方,沟渠成网。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激活的不仅仅是耕地价值,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这里也获得了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的机遇。平罗县高庄乡东风村交通便利,逐渐沿公路形成了一个粮油、饲料加工产业带,众多加工企业聚集于此。平罗县启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后,东风村吃上了“土地财政”。“这两年村里通过交易中心一共挂牌出让12宗集体建设用地,净收益达到400多万元。”村支书王玉赞说。

东风村的马氏兄弟粮油公司要扩大规模,却苦于没有用地指标。东风村通过购买其他村庄土地复耕获得的“增减挂钩”指标,将本村60多亩土地50年使用权出让给马氏兄弟粮油公司。“企业如果通过国有用地出让渠道拿地,一亩价格在12万元左右,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只有国有土地的一半。”王玉赞说。

截至目前,平罗县“大集”累计产权流转交易额超60亿元。“我们将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做好确权、赋权、活权各项试点工作,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平罗县农村综合改革服务中心主任顾思伟说。

塞上农村市场 外资企业慧眼抓商机

“以前我们凌晨放完水,还要走很远去手动关闸门。自从安装测控一体化闸门后,现在轻点鼠标就能控制四五十公里外渠道上的闸门,管水既便利又精准。”宁夏秦汉渠管理处灌溉管理科科长刘毅说,从2016年开始,秦汉渠已先后安装这种测控一体化闸门300多套,约80%的渠道实现智能管理。

秦汉渠灌区是宁夏引黄古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灌溉面积106万亩,肩负着“塞上江南”精华区域的农业灌溉使命,近年来随着智能灌溉设备的装配,灌区正逐步向现代化灌溉方式转变。

刘毅提到的测控一体化闸门是宁夏潞碧垦自动化灌溉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节水灌溉设备,这是一家中澳合资企业。公司总经理张鸿举告诉记者,在前期项目合作的基础上,2017年公司生产基地在吴忠市利通区落户,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

测控一体化闸门上联灌区管理部门,下联灌区用水户,可以实现灌区水资源科学优化配置、严格管控和精准计量,保证农田灌溉用水适量、适时、均衡和公平,更重要的是节约的水资源可以产生巨大价值。

张鸿举说,在利通区现代化灌区建设应用的测控一体化闸门流量计,仅2018年节水2600万立方米,利通区政府将1484万立方米水权通过交易平台转让给宁夏的工业企业,实现了首单跨行业水权交易费3.82亿元。

“在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的农村,可利用的水资源有限,节水设备的市场潜力很大,我们非常看好市场前景。”张鸿举说,这两年公司计划跟进投资,预计达到年产能1.5万套,产值达到18亿元左右。

紧抓农村市场的外资企业不止这一家。来自以色列、专注于滴灌技术的企业耐特菲姆,近些年快速发展。2016年,耐特菲姆全球第17家工厂在宁夏银川市正式投产,进一步增强企业在宁夏市场的供应链优势,在确保产品品质和国际标准保持一致的同时,能够提供更短的交付周期,更灵活的仓储及配送方案。

“从建厂到现在,银川工厂的员工人数翻了一倍,产能也从最初满足4万多亩土地的灌溉需求猛增至目前满足100万亩土地的灌溉需求。”耐特菲姆(银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厂经理蔡志雄告诉记者,尤其是近三年来,农村大面积土地流转,专业种植户越来越多,对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他们也在不断优化产品、服务,以适应不同的用户和环境,每年产能增长幅度基本稳定在30%左右。

截至2022年底,宁夏累计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104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34.1亿美元,外资来源于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2022年宁夏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2家,实际利用外资3.43亿美元,同比增长55.2%,创宁夏全区实际利用外资历史新高。

“近年来,一些外资企业看好宁夏葡萄种植、绿色食品种植、节水灌溉等领域,正积极寻求更多的投资合作机会。宁夏商务部门也将主动靠前服务,持续优化投资环境,不断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宁夏商务厅外商投资服务处处长牛小翠说。

巩固脱贫成果 家门口的活儿干不完

“现在不用再发愁出去‘搬砖’,家门口的活儿都干不完。”50岁的马维生最近忙着把家里养的4头牛喂好,牛虽不多,但他农忙时种自己家的地,农闲时在附近的合作社“打工”,一年到头不得闲。

马维生的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火石寨乡沙岗村,以前这里靠天吃饭,种点小麦、杂粮保证全家有粮吃。赶上党的好政策,马维生和村民们前些年便从老村搬迁到新村,土坯房变成砖瓦房,水、电、路、文化广场一步到位,他们开始了新生活。

“以前在外打工挣钱多,留在村里只能种薄田”,但现在岁数大了加上腰椎间盘突出,马维生已经干不动重活。随着村里实施一系列乡村振兴新举措,他的生活有了更多选择。

土地破碎、缺少平地、灌不上水、投入产出低……这是火石寨乡脱贫后稳增收必须要啃的“硬骨头”。火石寨乡党委书记马占兵说,近两年,全乡探索建立“三步走”产业发展模式,有效解决土地撂荒和“劳动力撂荒”两大难题。

第一步,碎片变整片。马占兵说,火石寨乡最大限度整合耕地并流转到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有种植意愿的合作社和农户通过反租倒包的形式统一经营,同时完善“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领农户发展现代农业。

第二步,旱地变水田。整片的山地依然不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火石寨乡将山地修建成平整的梯田,将沟坝水引上山,种植效益倍增。马维生说,家里10亩旱地浇上了水,用滴灌种玉米收成翻了一番。

第三步,产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种植发展。按照全县的产业布局,沙岗村带动农户种植小麦1500亩、冷凉蔬菜2000多亩、马铃薯2600亩、小杂粮等600多亩。“2022年,西吉县3家合作社流转种植5000亩,带动165户农户流转种植,20多户有农机具的农户参与种植,60多名村民到种植基地务工。”沙岗村党支部书记曹志刚说。

“以前村子像一潭死水,现在越来越有活力了。”马占兵说,如今,全乡产业发展更精准,农业结构更合理。就连靠近山脚的“孬地”也被撒上了种子,村民们慢慢知道干啥能赚钱,不管是老人、妇女,只要想干活、能干活的,不管是收芹菜、捡洋芋,都可以在地里找到活干。

沙岗村只是宁夏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为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宁夏2022年不断强化支撑保障、推进产业就业、织密“监测网”,全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6.3%,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

据了解,2022年,宁夏加大资金投入,投入财政支农资金和衔接资金121.6亿元;深化改革挖潜,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保底有租金、盈余有分红、集体有收入,财产性收入增速达到12.5%。

同时,宁夏把发展产业和稳定就业作为根本举措,大力推进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增长5%、7%,成为脱贫群众的主要产业;葡萄酒、枸杞产业每年为农户提供岗位25万个、工资20亿元,其中40%以上是脱贫人口。

“现在种地、打工一年收入五六万元,我希望全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马维生说。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