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玫瑰与白玫瑰_《飘》读后感1600字 读《欧也妮葛朗台》有|世界即时

抄写作文网   2023-04-04 04:58:17

抄写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提供红玫瑰与白玫瑰_《飘》读后感1600字 读《欧也妮葛朗台》有来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红玫瑰与白玫瑰_《飘》读后感1600字

这是1861年4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看见了玛格丽特·米切尔,她也看见了我。她靠在塔拉庄园门前的树下,轻快地唱着一支歌。歌声将我引入了斯佳丽的世界,温柔,不容置疑。

南北战斗前的美国是绷紧的弓,蓄势待发。在南方土生土长的美人儿斯佳丽过着优渥丰足的生活,身边总不乏痴情的追求者。然而,弱水三千,她只取一瓢饮。她始终固执而深情地爱着英俊优雅的阿希礼。平淡如镜的生活,被阿希礼将和玫兰妮订婚的“噩耗”打破。十六岁的斯佳丽心怀傲气,当机立断向心上人表白。可这回,上天似乎没有再眷顾她。事实上,从那时起,棋盘便颠覆了,命运收回了漂亮的牌,而在她娇生惯养的脊梁上押下了苦难的赌注。在冲动的驱使下,她嫁给了玫兰妮的哥哥查尔斯。与此同时,桀骜不驯的瑞特被她的敢爱敢恨所吸引,悄悄地向她靠近。不久,战争爆发了。男人们都去参军了。两个月不到,查尔斯就患病而死。此后斯佳丽两度嫁人,一个是弗兰克,一个是瑞特。弗兰克死在了北方佬手里,瑞特在这场没有爱情的婚姻里精疲力竭。当斯佳丽终于看清阿希礼的懦弱,意识到瑞特才是她的灵魂时,瑞特早已心如死灰。


【资料图】

斯佳丽对政治和文学一窍不通,却爱上了与她截然不同的谦谦君子阿希礼。这种差异也是她穷极一生也无法把触角探进他心灵花蕊的原因。这么多年,她始终执迷不悟。阿希礼是牢牢缠住她的藤蔓,她也弄不清他究竟是她促进的皮鞭还是阻滞她的缰绳。她不屑于为得不到的爱情哀唱挽歌,而是想方设法与阿希礼接近,唤醒他对她的禁忌的爱,还怂恿他和她一起私奔。她从不花心思掩饰情感,心口如一,用唇枪舌剑与瑞特一较高下。这种大胆的求爱方式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她的爱憎分明、口无遮拦也与旧社会对妇女行为的教条背道而驰。

尽管玫兰妮被她视为仇敌,她却信守了对阿希礼的承诺。在亚特兰大的沦陷之夜,她在瑞特的帮助下连夜把兰妮和她刚生的孩子带回塔拉悉心照料。她有独挑重担的勇气。无论是饿倒在邻家的菜地上,还是用枪口对准北方佬时,抑或是塔拉被心怀不轨之人盯上时,她都昂起下巴,勾勒出爱尔兰人的坚毅轮廓。她被迫抛弃过去的从容,渐渐变得冷酷自私,不择手段。她承担的苦痛和责任,兰妮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燃起了对斯佳丽无限的爱。

她有是非功过任人评说的勇气。她大胆地施展自己的魅力,与周围“规矩”的太太们格格不入;她为了塔拉的税,抢走了妹妹的情人,和弗兰克结婚,为世人不齿;她掺手丈夫的生意,经营锯木场,在外面抛头露面,离经叛道,遭人非议,她却置之不理,依然故我。这种勇气,这种女权主义意识超越了时代。像弗兰克、阿希礼墨守成规惧怕舆论,不越雷池一步。斯佳丽比他们更像个男人。即便是在现代,她的精神都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这样的勇气,让斯佳丽赢得了读者的尊敬,四季常青。

斯佳丽的聪明是狡猾、机敏,却不上道;玫兰妮的聪明是智慧、沉静,而多了一分淡然。除了长相不及斯佳丽外,她是个完美的人。奉献是她的座右铭,善良是她的墓志铭。她愿意收留路过的可怜人,愿意为所爱的人挺身而出。她总是以至善之心待人,总是以圣母的慈悲抚慰朋友受伤的心灵。她坚持滴水之恩当涌相报,当整个亚特兰大将斯佳丽拒之门外时,她慷慨地张开双臂,正义凛然地为她正名,甚至不惜得罪其他朋友,让印第亚背上诬蔑的黑锅。她允许和理解别人的选择,但她始终是坚决的爱国者。她是那么纯洁,她的双手没有沾染鲜血(但若是为了保卫家园而杀死北方佬,她是无怨无悔的),她的良心没有蒙上灰尘。她永远问心无愧,她永远于人有恩。她是造物主最得意的一件作品,她是满目疮痍的南方最后一片净土。人人都可以去她那歇息、倾诉,她的大门从未紧闭。然而,她并非斯佳丽认为的“单纯到愚蠢”,她一直知道阿希礼和斯佳丽的事,在暗中睁着那双温柔又洞悉一切的眼睛。但她什么也没说。她清楚他们之间的鸿沟,清楚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其自然。这是她最了不起的地方——海纳百川,大智若愚。

不妨借用一下张爱玲的比喻。如果斯佳丽是红玫瑰,心如骄阳,滚烫急切得令人无力招架,那么玫兰妮就是白玫瑰,静若皎月,平和而有涵养。她们同根同源,相互扶持,是那个时代美得摄人心魄的一对双生花。

当油墨的最后一缕幽香终于散去时,恍惚间我又看到了塔拉庄园两边的古柏,看到了小河两岸芳香扑鼻的素馨花,看到玛格丽特·米切尔在我面前笑意盈盈地俯下身子,轻快地唱着那首名叫《飘》的贯穿斯佳丽一生的歌:

尘埃落定,木已成舟

无论你是否接受

随风而去,随风而去

不管怎么说

明天是新的一天了

读《欧也妮葛朗台》有感1600字

人的一生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东西:真理,知识,声望,名誉等等等等,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充其量就是一堆纸和一堆钢块罢了,可是就是有许多人以一生的代价去追求它,本书就无情地抨击了这种“拜金主义”。

《欧也妮·葛朗台》以吝啬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主线,以欧也妮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中心,层层剖析了葛朗台的罪恶发家史和泯灭人性的“拜金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葛朗台这个外省的箍桶匠,在大革命的动荡年代中混入了资产阶级共和党,通过各种机敏狡诈的手段,搜刮了大量的钱财。他贿赂产业拍*标价监督官,低价*进了逃亡贵族的葡萄园、修道院和几块田地,在土地上捞钱;用尽心计地放高利贷,在银钱上获息;大搞商品投机,牟取暴利;他蓄意藏酒,哄抬酒价,肆意抛售黄金,金价贬值,在别人濒临破产之时,大捞一笔。他哈通过娶木板富商的女儿为妻,从而得到大宗配嫁,同时又通过拒绝一切向女儿求婚的小伙子们来防止家产外流,为了惩罚女儿将私房钱送给自己的堂弟兼情人的忤逆行为,竟发展到取消女儿对财产的继承权的地步,将女儿软禁起来,从而造成了女儿的爱情悲剧,当女儿被迫放弃了对葛朗台财产的继承权时,他既是“感恩”,又是“开导”地说:“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我们两讫了。这才叫做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场交易。”在他即将停止呼吸时,还不让人把油灯点得太亮,叫人把金子摆在他的面前,让他好好看看,并给女儿留下遗言:“好好照料这一切,将来在冥世里再向我交代吧。”吝啬是葛朗台的绝对情欲,贪婪是他血淋淋的本质,金元哲学是他们人生的准则。

书中葛朗台老头的吝啬和对金钱的痴狂随处可见:“至于仆人拿侬,一年的工薪只有60法郎,她在葛朗台家辛勤劳作了30年,只是在第20年上,葛朗台才痛下决心赏了她一只旧表,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礼物。可怜的拿侬老是赤着脚,穿着破衣衫,睡在过道底下的一个昏暗的小房间。”看在20年工作的份上才忍痛割爱,下定决心,做了一件好像是件要他的命,扒他的批,喝他的血,抽他的筋的决定——送给拿侬一只旧表。虽然是一只旧表,但是拿侬还是很感动,说明了除葛朗台老头从没有过对她如此的“恩赐”除此之外,每年十一月初一堂屋里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凉;他给妻子的零用钱每次不超过6法郎;多年来给女儿陪嫁的压箱钱总共只有五六百法郎,还一个劲地说吧钱都给女儿;”

“1822年10月,葛朗台太太平静地死去。太太尸骨未寒,葛朗台便请来克罗旭要欧也妮在财产文契上签字,放弃继承权,全部财产归父亲管理,女儿只保留虚有权,欧也妮一点也不明白,就在文契上签了字,父亲这才放了心。”自己的妻子还才安息,他却为了遗产到处奔波。“晚上,葛朗台来到太太房间,正巧碰上母女俩在看查理母亲的肖像,葛朗台一见金匣,就像一只老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一样抱住不放。”贪婪、狡黠、吝啬,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的品质在此表显得无疑。葛朗台老头正是十八世纪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为了钱,可以不要亲情,为了钱可以没有信仰,活着的每一分钟都是为了“把别人口袋里的钱想方设法弄到自己的仓库里来”。死后也交待女儿要好生保管黄金,以便“将来向自己交帐”。作者的文才构思,让人拍案称绝。

与父亲相比欧也妮表现得十分慈爱,善良。办了不少公益事业:建了1所养老院、8处教会小学和一所图书馆。但是欧也妮这一天真纯朴的少女成为资本家聚财富的工具。她纵有万贯家私,却无法拥有真正的幸福:最爱自己的母亲因一次金钱病故;自己所爱的人贪恋富贵娶了一位“永远不会爱上”的丑太太;自己的丈夫整日窥伺着她的财富,巴不得欧也妮“快些死才好”。但就是这样一个丈夫,也不能长久地在欧也妮身边,终先于她死去了。

作者语言诙谐,注重写景及细节描写。那小花园中野生的草莓与远处高大的菩提树贯穿了全文,多次衬托了欧也妮的情感。欧也妮从被压迫到爱情初萌到离别的无奈,被抛弃的绝望与坚决,这些富有浓郁感*彩的句子大多是通过异国的景物描写向读者传递的,感染力极强。

标签:

精彩推送